新闻中心
◎智谷趋势| 毓言
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指标浮出水面。
8月15日,国家统计局首次发布服务零售额数据。这意味着什么?
过去我们了解社会消费情况的窗口,主要是通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。然而,随着消费行为和习惯的变化,服务消费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。
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只统计实物商品和餐饮服务的交易情况,已经无法真实反映社会消费的全貌,此时将服务零售额纳入统计尤为关键。
服务零售额提供最大的价值,就在于将更多非实物的交易数据纳入统计范畴,包括交通、住宿、餐饮、教育、卫生、体育、娱乐等领域所提供的服务消费价值,而这些正是当前消费的主要增量。
在国内大循环为主的经济格局下,消费成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,而服务零售额将成为衡量内需的关键指标。
消费领域正在迎来一场大变局——服务消费进入增量时代。
数据来源:国家统计局
今年7月的社会商品零售数据公布了,多个细分类同比负增长,有人说这反映出当前居民消费的低迷。然而实际上,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数据,已经不能全面反映我们的消费情况了。
因为这几年,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出现了新变化,服务消费快速崛起。一方面,部分实物消费支出占比在减少,另一方面,部分服务消费支出占比在增加。
根据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奇霖的估算,从2013年到2019年,居民在食品烟酒的消费支出占比从31.21%减少至30.16%,衣着占比从7.77%降低至5.84%。而交通和通信支出占比从12.31%增加至13.02%、教育文化和娱乐占比从10.57%增加至11.66%,医疗保健占比从6.9%增加至8.69%。
除了比重提高,服务消费的增长势头还很猛。与手机、汽车、房产消费完全不同,住宿、旅游、餐饮、文化等服务消费增速一路狂飙。
今年上半年,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2.7%。其中,批发和零售业、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.6%和15.5%,交通运输、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.9%,营业性旅客周转量同比增长115.8%。
摩根士丹利在《中国消费2030展望》报告中预计,下一个十年里,中国消费市场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,就是服务类消费超过实物类消费,预计服务类消费年化增长率为9.2%,超过同期实物类消费6.7%的增长率。
也就是说,服务消费将成为未来消费板块的中坚力量,其重要性不容忽视。也是在这个时候,国家统计局重磅提出按月发布服务零售额,这实际上也表明国家对推动服务消费的重视。
毕竟中国作为下一个潜在的超级大国,经济增速常年居主要经济体之首,面对时代的快速变化,我们必须与时俱进。
这一点,其实早有先例。这几年,网约车和外卖这两大服务消费成为很多人的日常支出。2020年,统计局意识到这种变化之后,就在CPI数据新一轮的基期调整中,新增了外卖、网约车费用等新兴商品和服务。如此一来,CPI数据才能更真实地反映一揽子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化。
如今,国家又发布服务零售额数据。这证明顶层已经意识到要着重发力服务消费,这将是未来挑起消费增量大梁的关键,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。
风向标已然明晰。
服务消费的蓬勃发展,对于中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高效运作,意义重大。
第一是稳定发展。作为服务业的中坚力量,服务消费的迅猛发展,能够给社会的就业稳定一剂强心针。
为什么是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在托底就业呢?因为当前制造业已经进入自动化、智能化时代,大部分的流水线工人已经被机器取代。珠三角、长三角已经出现了非常多的无人工厂,对于人的岗位需求迅速减少。
在上汽通用金桥工厂的车间,已经可以实现100%的焊接自动化,这里有300多台机器人,每天有80台凯迪拉克从这里产出,但是所需要的工人岗位,却仅仅只有10多个。这种人机配比,将越来越成为一种制造业的常态。
中国特别在意制造业,想要成为制造业强国,是因为按照美国的经验,美国专利数量的六成来自制造企业,中国需要制造业的发展来进行科技创新,突破卡脖子技术。
但如果要真正稳定就业,关键还是得看服务业。要知道,第三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,就能创造约100万个就业岗位,比工业足足多出50万个左右。
就拿网约车这个行业来说,去年以来,由于经济下行,网约车数量呈现爆发性增长。2020年10月,网约车数量大约为106万台,然而到了今年4月,已经攀升至230万台,是之前的2倍多。
很多人都开玩笑说,中产的尽头是滴滴。但话又说回来,正是由于网约车行业的存在,使得大量被挤压出来的白领,不至于“一整天都窝在星巴克假装上班”,开个网约车至少还能月收入七八千。这个庞大的服务消费市场,成为了重要的就业蓄水池。
服务消费的需求增加,也促使平台经济规模日益扩大,从而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。在2022年,美团就有624万骑手从平台获得收入。国内网约车企业T3则宣布,要在武汉、杭州、广州等城市提供超过10万个灵活就业岗位。可见,壮大服务消费规模有多重要。
第二是高效运作。服务消费规模越来越大之后,必然出现专业岗位的细分市场,这能够大大提升社会效率。
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们对于保洁、煮饭、母婴服务等服务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强烈。这些生活性服务,已经逐步从家庭职能中分离出来,转向专业的市场化供应。
以前,这些服务由家庭内成员提供,不计酬劳,自然也就不纳入GDP的统计。现在进入专业市场之后,由家庭以外成员提供,以货币进行服务交易,这类服务消费对GDP开始具有经济价值。
但这还不是推动GDP增长的关键,重点在于生活型服务进入细分领域之后,社会分工会越来越专业和清晰。大家各司其职,能够将自己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出来,使得整体的生产效率大为提升,经济的飞轮也能越转越快。
就拿一个大学教授来说,他原本每天花费在打扫、做饭、洗碗上的时间可能要两三个小时。如果他将这些工作交给专业的人士去做,而自己将这个时间和精力用于学科的研究,那所创造的社会价值将远远超过家庭服务。
由此可见,服务消费的潜能一经释放,将对社会经济的运转产生巨大的连锁效应。
未来十年,将是服务消费飞跃发展的黄金期,也是服务零售行业的新契机。
2023年开局以来,实物消费进入“冷静”。楼市步入了冷静期,二手房越卖越多;车市步入冷静期,车企降价锣鼓喧天也似乎不见市场高潮;手机市场也步入冷静期,“一机传三代”,年轻人都不换新手机了……
与之形成天壤之别的是,服务消费的“狂欢”状态。旅游数据创下五年新高,淄博烧烤成为全民狂欢,周杰伦演唱会卖出天价,暑期观影人数创历史新高,各大热门景点一票难求,酒店价格暴涨使得月薪2万都住不起汉庭如家……报复性消费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。
这厢冷静,那厢狂热。全国上下都跳进了旅游、烧烤、演唱会的消费派对。或许正如美国著名导演吕克·贝松的话:“这些轻松的电影就像治病解忧的阿司匹林,让我们再一次感觉良好。”
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,一些行业有挑战,而一些行业却面临机遇。
1990年后的20年,日本经济告别黄金时代,但动漫、游戏产业逆势发展。同样,韩国在亚洲金融风暴肆虐的几年间,文化产业却迸发出了惊人的力量,韩流风靡全球。
而当下的中国,服务消费存在诸多的可能性。服务市场的规模还能继续壮大,服务零售还能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。
首先,服务消费的多元化需求,能让服务零售的规模不断扩大。
中国的消费主力人群,已经变成85后乃至95后;新中产对于服务的便捷性有更高的要求,他们也更重视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;老龄化社会正在加速到来,生活性服务业、便利性服务等消费需求快速增加……这一切让中国的消费结构越来越呈现多元化。
日新月异的服务消费需求,给供给端的服务零售市场制造了机会。
疫情期间,餐饮行业整体经历了低谷,许多餐厅主动拥抱市场变化,开拓线上外卖服务,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,这成为当时餐饮商户的首要收入来源。现在,外卖服务已经纳入日常业务板块,餐饮行业也由此拓宽了服务半径,营业规模也随之壮大。
而外卖的用户规模也在不断增加,连儿童和老人都覆盖了。2022年,在美团外卖上,儿童餐订单量同比增长了高达300%,而老年用户日均订单量、交易额年同比增速达到30%以上,这个数据在2019年仅仅只有13.6%。对于餐饮行业而言,提供满足这部分用户需求的服务,也能够大大增加营收。
酒店行业也在重新匹配新的服务消费需求,寻找新的增长点。过去,酒店只是人们落脚的地方。如今,在酒店“宅着”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方式,亲子、康养、娱乐、艺术等酒店主题项目大受追捧。
背后的原因,正是现在的消费需求变了,不仅想要住好,还想要吃好、玩好,他们更愿意为多元化、个性化的服务消费买单,而酒店经营者也迅速抓住了这个风口,在供给端及时进行经营调整。
其次,服务消费需求的动态变化,能够推动服务零售产生新的产业链条。
过去,消费端的最大问题是,有效需求难以得到满足。如今,借助平台经济和数字化手段,供给端能够不断创造新的服务,来满足动态变化的服务消费需求。
新职业出现了。近年来,北京、上海、成都等城市掀起了“整理收纳”的消费热潮,这股热潮带动了“整理收纳师”的走俏,许多90后甚至00后都加入了该行业队伍。
新服务出现了。老龄化社会正在加速到来,银发市场的规模日益扩大。在需求端——家政、医疗、养老等服务消费不断增加,在供给端——助浴、陪诊等服务也开始涌现。
一旦消费服务的新需求出现,就能得到消费零售市场的快速响应,新职业、新服务由此诞生。这也意味着新的产业链正在加速成型,将带动上下游产业的集聚,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,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。
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曲折复苏的通道中。
国内需求不足是排在最前面的困难挑战,年中政治局会议就提出“用好政策空间,找准发力方向”,“积极扩大国内需求,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”。
而在扩大内需方面,服务消费大有可为。
根据国际经验,服务消费在人均收入超过10000美元的时候会出现较快的增长,在消费板块的比重也将出现一个持续增加的过程。欧美发达国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他们的服务消费占比已经超过了60%。
反观我们的数据,2013至2019年,我国居民服务消费支出占比,从39.7%提升至45.9%,增速很快,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。
而根据学者的预测,到2035年中国的服务消费占比将达到65%左右。也就是说,现在我们的服务消费市场仍处于增量时代,在扩大内需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等待释放。
一个新的内循环时代即将到来。
本文由欧陆注册官网编辑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
本文链接:http://3dfxstore.com/news/1276.html